- 李斌;
文学发展与媒介变迁息息相关。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对于文学生产、传播和批评等环节产生诸多影响。本文基于学者科德里纳·科兹马(Codrina Cozma)提出的“媒介化文学(mediatized literature)”这一概念,探讨电子媒介影响下文学活动的变革,包括“口头”与“书面”之争、电子媒介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化文学的口语化、多元化、商业化等差异化特征,探索多媒介语境下的文学变迁。整体看来,电子媒介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媒介”成为文学活动的一部分,改变了文学叙事的话语风格、文学传播的具体方式等,推动了文学通俗化进程。
2025年01期 v.42;No.124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安汝杰;
《西游记》评书中声音意象的形成与听书者的当下直觉密切相关,听书者以其全部感性能力作用于其所收集到的声音文本,将声音文本纳入已有的概念图式中,并在想象力的助力下,形成美的声音意象。听书者的想象再现不是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而是以说书者的创造性想象为基础,这种想象又以《西游记》小说文本为前提。说书者的艺术理想在听书者的“内在生活”中有所显现,这一显现表象为声音元素由外向内的综合融摄的意识加工进程中,这一进程本质上是听书者审美意识外射自身而又复归自身的意识流转,它的基本指向就是面向未来,由未来来到当下,并在当下异变为过往的时间关联境域中形成声音意象的未来形态。
2025年01期 v.42;No.124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叶家春;王子逸;
《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在海外传播已有200多年。众多的中外译者通过章节翻译、全译等形式,将《三国演义》带入中国典籍海外传播之列。英译本的流通随即带动三国文化的传播,已有研究多关注三国故事本身或者针对重要人物的探讨,对其中的蜀道提及很少。蜀道研究集中出现在李白《蜀道难》的英译,相关研究多聚焦蜀道自然风景,但也让蜀道在三国时期的战略作用得到凸显。本文立足于《三国演义》的英译与蜀道的海外传播成果,分析蜀道对于三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并对比蜀道文化的他塑和自塑,探讨三国蜀道文化对巴蜀文化的记忆建构。三国古蜀道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色彩,古蜀陆路交通和蜀道地理景观叙事刻画了生动的巴蜀图景。在以《三国演义》英译本为载体的国际传播中,古蜀道怎样在国际传播中突出巴蜀文化,以及蜀道文化怎样构建了巴蜀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这些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5年01期 v.42;No.124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杨紫涵;
阿来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阿来的诗歌语言纯净自然,诗歌意象具有强烈的自然性,嘉绒大地的山峦河流、森林草原都是他的词库。其诗歌行吟者的抒情形象更是体现了阿来诗歌鲜明的行走性和吟唱性。而其诗歌的题材特点,主要表现为藏地书写,表达了对嘉绒大地的拳拳赤子之心。诗歌方面的创作为阿来后来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025年01期 v.42;No.124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