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 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四重论域

    程丽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的要求,即全党同志务必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基础上,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历史论域,“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内涵与外延的深化拓展;在理论论域,“三个务必”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伦理思想,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在内容论域,“三个务必”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永葆心系人民的政治情怀,提升开创伟大事业的政治自觉,锻造敢于且善于斗争的政治本领;在实践论域,坚持“三个务必”必须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以党的自我革命淬炼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斗争实践中铺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2025年03期 v.42;No.126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藏羌文化研究

  • 德格政权、地方历史文化与KuBris书法的互动

    旦增次仁;

    本文从民族学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了Ku Bris书体创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研究指出,Ku Bris书法的形成并非仅是书法艺术内部自然流变的结果,更与德格土司政权在清廷治边政策背景下,为强化统治合法性、推行文化规范化战略密切相关。其发展得益于德格地区独特的非宗派化宗教氛围、深厚的居士书写传统,以及以木桑寺为核心的寺院教育体系的支撑,深刻揭示了文字实践、政治权力与地方性知识在川西藏民族聚居区这一多民族共居地带的复杂互动。作为德格行政与宗教书写体系的核心载体,Ku Bris书法成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个案,也为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治理与地方实践提供了典型范例。

    2025年03期 v.42;No.126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格萨尔王传》中一种特殊的占卜文化——梦境占卜

    贡波扎西;完玛加;

    《格萨尔王传》中梦境占卜呈现形式包括梦中授记、神启之梦、奇异之梦与逝者托梦之兆等,核心特征是神灵借梦境传递信息。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研读《格萨尔王传》中的梦境占卜呈现形式及核心特征,又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代表性情节人物,探讨其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上的作用。研究结论是:《格萨尔王传》中的梦境占卜在艺术上起到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在文化上,反映藏族人民信仰与价值观;在宗教上,契合藏族宗教认知,为研究神灵系统提供资料。梦境占卜为研究藏族民众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及文化传统提供重要视角,在当代仍有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可为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鲜活个案。

    2025年03期 v.42;No.126 2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口头程式理论视域下《羌族释比经典》叙事机制研究

    朱坤路;

    《羌族释比经典》作为羌族释比在民间信仰仪式与生产实践中世代承袭的口头传统,内容宏富,形态多元。其套语系统、主题范式与叙事结构,一方面有力验证了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对于非西方无文字口头传统的普遍解释力,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羌族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表达与意义构建逻辑。程式化叙事是文本生成与记忆传承的技术性策略,更是羌族通过口头传统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群边界的核心文化实践。

    2025年03期 v.42;No.126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基于工作科学的新文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李清茂;邵莉;

    阿坝师范学院基于工作科学理论,依托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构建“理论—标准—实践”三维协同生态,探索出一条新文科实践教学创新路径。该模式以科学工作标准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机制,打造“体验—训练—评价—研究—人才交流”五位一体的实训体系,破解文科学生“实训难、工作经验积累难、工作岗位适应难”困境。具体举措包括重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实施校企“1+1+N”柔性导师制、建立能力认证闭环,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开发工作标准案例库,服务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其典型特征为“五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为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2025年03期 v.42;No.126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专业发展——基于TPACK视角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案例研究

    李文;徐波;

    本研究以“德清公益基金会——教师培训平台”为案例,探讨在线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乡村教育情境中的运作机制及其对音乐教师TPACK能力发展的促进路径。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与主题分析,归纳出平台的四大特征——跨学科培训、跨机构合作、开放教育资源与数字技术赋能,并揭示其在支持教师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实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框架。

    2025年03期 v.42;No.12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师德融通、四级递进、立体育人——民族地区新办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蒋自国;杨仕椿;谷琳琳;金玉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阿坝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通过“师德融通、教科互融”和“四级递进、立体育人”两大路径进行建设,具体包括:融合师德与学术,促进教学科研协同;构建“教学—体验—拓展—挖掘”四级育人模式,深化课程与思政融合;强化第二课堂功能,完善运行机制。实施后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基层就业比例提高,教学团队屡获荣誉,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成果显著,实现了育人实效与学术发展的协同提升。

    2025年03期 v.42;No.12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内在逻辑、动力机制与推进策略

    王彦丁;陈豪;周佳雯;王勇;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旨在为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的育人实践与长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政策制度、高校创新发展、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动力来源:政策制度属于保障性动力,高校创新发展属于激发性动力,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属于根本性动力,社会发展需求属于过程性动力。可从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激励机制、社会发展4个层面提出推进策略:注重政策保障,提供良好制度条件;加强创新发展,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完善激励机制,突出育人功能;关注社会发展需求,落实服务社会责任。

    2025年03期 v.42;No.12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专门矫治教育场域学生“自弃文化”的生成与疏解

    周蓓怡;

    发展专门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下,处于专门矫治教育适用范围内的罪错未成年人群体正被一种“自弃文化”所感染,若此自我放弃的态度无法被改变,那么专门矫治教育将是治标不治本。本研究立足社会学理论视角,对西南地区某专门学校内矫治学生所呈现的“自弃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对其生成逻辑与疏解路径进行剖析,为突破实践困境、完善专门矫治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42;No.126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地方经济与文化研究

  • 三线建设期间四川战略腹地建设对新时代四川大开发的启示与路径研究

    黄元全;董泽晟;

    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凭借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工业和人才优势,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战略腹地,对当时的国防安全和工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让四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三线建设决策背景,探讨四川战略腹地建设在区域协同发展、交通集聚要素、人才驱动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腹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代四川大开发的启示;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川交汇的时代契机,从多维度提出新时代四川大开发的路径,旨在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03期 v.42;No.126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背景下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龙有成;

    在数字化背景下,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村民素养提升、特色产业振兴及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数字人才短缺、资源整合缺乏系统性、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和整体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现实挑战,本文提出创新平台内容、优化共享资源、培育专业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和推进跨学科等实践创新的策略,以此充分发挥数字化美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创新优势,全方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3期 v.42;No.12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耦合发展模型的阿坝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谢洪;

    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要素,其可持续性利用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耦合发展模型,采用可持续性指数、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等定量指标,对2011—2019年阿坝州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及其可持续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相关主体根据两者协调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动态调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发现阿坝州在研究时段内:1.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两者均逐步增强; 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层次主要表现为基本耦合; 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涵养能力和积极探索土地高质量利用等建议。

    2025年03期 v.42;No.126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文化研究

  • 从译诗《伤逝》到小说《伤逝》——“兄弟失和”中的文学互动与暗合

    徐铁松;

    周氏兄弟失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文学创作和人生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兄弟失和期间兄弟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互动与暗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小说《伤逝》及围绕小说《伤逝》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能够让我们走进兄弟失和中的兄弟二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本文以小说《伤逝》为切入点,在钩沉周作人对于小说《伤逝》的评价流变过程的基础上,进而勾连周作人译诗《伤逝》与鲁迅小说《伤逝》之间存在的隐喻联系,再从小说《伤逝》出发,从更大的视野勘探周氏兄弟在兄弟失和事件中,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的互动和暗合现象,剖释兄弟失和事件对于周氏兄弟文学创作及其各自人生发展的影响。

    2025年03期 v.42;No.126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服”以观“士”——魏晋名士服饰风尚探析

    齐莹;

    魏晋名士作为魏晋时代的“特殊群体”,对服饰的审美追求别出机杼,表现出偏爱华美绮丽的“严妆”境界和服不整饬的“淡妆”境界,形成了“华贵”与“简约”两种相反相成的服饰审美风尚。魏晋名士服饰风尚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庄园经济、宗教思想和外来文化等多元思想文化内涵。对魏晋名士服饰风尚进行探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魏晋名士这一“特殊群体”。

    2025年03期 v.42;No.126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夺取叙述主权:语言论转向后的政治学景观

    李启园;

    语言论转向对西方文论最大的冲击是“叙述主体之死”。福柯通过谱系学发现规训机制是知识-权力操控的叙述文本,叙述主体只是一种身份和角色,由此引发身份政治思潮对叙述主权的争夺战。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采取抵抗式阅读策略,企图为弱势群体代言;卢卡奇、本雅明等企图通过审美政治化大众化来抵制资本主义的“物化”,不断培植叙述主体的力量;阿尔都塞认为必须推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统治,武装夺取叙述主权,才能获得全人类的解放。当前,文艺的民主化政治化,作为思想解放的主要路径,可助推社会进步发展,并再次显示叙述主权的回归。

    2025年03期 v.42;No.126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发展特征、优化路径

    罗绒曲批;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驱动力。乡村教师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师数量与质量失衡、编制紧张、初始学历偏低、本土教师老龄化及外来教师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本研究遵循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路,以建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为根本目标,通过梳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实困境,进而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特征和优化路径。

    2025年03期 v.42;No.126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民族院校卓越中学生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阿坝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唐功;

    聚焦地方民族院校卓越中学生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生物教师的特殊需求,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阿坝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构建了“一体化、两对接、三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高校+地方中学”协同培养、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等举措,为民族地区中学培养既懂生物学科知识,又了解民族文化,能适应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卓越生物教师。实践表明,该模式培养的教师能快速适应民族地区教学需求,部分成果在川西北地区得到推广应用,为民族地区生物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地方民族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3期 v.42;No.126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