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羌学研究

  • 乾隆《茂州志》述评

    张保见;

    茂县修志,可考者始于明嘉靖《威茂通志》,当为威茂道志书,或即茂州、威州合志,明清易代,残损严重,清康熙后散佚。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续修。《康熙志》为奉命修纂,存有《威茂通志》残余,乾隆后散佚。今存乾隆《茂州志》是茂县、汶川等地最早的志书,吸收了《康熙志》部分内容。丁映奎《乾隆志》完稿后,续任州事者当仍有修正续补,今存当是嘉庆二十四年茂州署缮写本,并非乾隆五十九年抄本。《乾隆志》是茂县、汶川地方文献的渊源,一些资料为《乾隆志》所独有,一些资料为《乾隆志》最早记录,具有不可替代性。《乾隆志》有关茂县等地的城池、风景、山川、祀典、风土等的记载,对于国土规划、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传统承继等具有文献支撑的作用。《乾隆志》抄本亦存在门类归并不合理、残缺不全、衍文较多、史实错误、择取失当等众多问题。

    2025年02期 v.42;No.12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羌族史诗的结构程式研究

    吴纯;

    结构程式是史诗在结构单元层面所具有的程式规则,体现出重复性、稳定性等特征。在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迟基格布》《木姐珠与斗安珠》等篇目中,结构程式出现在开篇、中部、结尾等位置,有助于羌族释比快速且流畅地演唱、记忆和传授史诗。在文本作用与文化意涵的层面,结构程式推动演述者建立“大脑文本”,并与社区民众共享的“传统池”产生双向的联结。其所涵盖的文本内容,则体现出羌族史诗的仪式性特征,以及地区和民族间和谐共处的历史图景、和平互动的族际关系。

    2025年02期 v.42;No.12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浅析释比戏《刮浦日》及其艺术价值

    王明军;

    释比戏《刮浦日》是由释比、会首和群众集体表演的羌戏,在传统祭祀庆典活动“夬儒节”中展演,深受广大羌族群众的热爱和羌族文化专家学者的喜爱与关注。《刮浦日》独特的戏剧艺术价值不仅能使参与活动的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还对规范羌族村寨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羌戏进行分类,深入探讨《刮浦日》的再现历程、演出时间与形式,全面剖析其艺术价值,以期为羌族戏剧的研究与传承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2;No.12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社会文化研究

  • “勒斯巴”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

    查旺斯基;戴剑飞;

    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要求,民主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创新,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案例和有效做法。嘉绒地区“勒斯巴”制度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导村民从边缘群体走向治理主体,利用内向价值凝结价值共识,形成了村民共商共议的民主议事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实践探索的实证意义。

    2025年02期 v.42;No.12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三线建设中的地方支援与工业辐射——基于四川梓潼县的个案研究

    刘俊波;

    60年前,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作出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省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及经济基础等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部署梓潼县的核工业902基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梓潼县902基地为个案,基于口述史资料,探讨三线建设中地方支援与工业辐射的历史实践。建设初期,地方各级部门及各族群众在人力、物资、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基地建设,确保其顺利进行;建设后期,基地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5年02期 v.42;No.125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 《诗经》“于以”结构考辨

    居晓倩;

    《诗经》中多有“于以”句,如“于以采蘩”“于以湘之”等,然前人对其解读,歧说频出。今就各家解说进行归纳,总结前人释义之不足,并借鉴其可取之处,并对“于以”结构提出新的解读方式:认为“于以”结构是一种缩略形式,“于以+动作行为”相当于“于+(何工具/何处所)+以+动作行为”;其中“于”用作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或发生地点,“以”则为连词,置于句中连接“于”字介宾结构和动作行为,“于”所引介的工具或处所往往被省略。

    2025年02期 v.42;No.12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形而上学之外:《论语言的本性及艺术问题》中海德格尔对语词与存在关系的重新诠释

    张高宇;

    海德格尔在《论语言的本性及艺术问题》中提出语词思想及其转向,关注了语词如何从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并重新定义其与存在的深层联系。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将语词简化为符号,忽视了其作为存在指示的本真功能,这导致了对现实意义和人的存在归属感的误解。于此提出,语词真正的意义在于其能够显现存在的生成过程,并将其指向性重新定位为一种神圣的邀请,呼吁人类尊重并重新理解存在的本性。对海德格尔晚期语言哲学的如此探索,揭示了语词思想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语言与存在关系中的学术价值。

    2025年02期 v.42;No.125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丁玲《杜晚香》接受史刍议

    洪晴;

    丁玲的《杜晚香》经历了从“不时鲜”到“时鲜”的转变过程,成为丁玲晚年思想和文学创作研究一个绕不开的节点,是由时代语境、叙事文体、期待视野、文学思潮这四个纬度的错位对话共同协力促成的。《杜晚香》接受视角的错位,本身亦折射出文学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对《杜晚香》接受史的梳理,可以窥视这部作品在不同时段、不同语境下解读视角的变化与差异,进而透视文学知识、社会文化、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2025年02期 v.42;No.12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生命本位与历史流变——阿来《尘埃落定》与《云中记》比较解读

    尤作勇;李华;

    阿来小说最基本的价值理念、生命视野和创作思路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连贯性。阿来在《尘埃落定》和《云中记》中分别刻写了一个历史顺行者形象和一个时代逆行者形象。两个人物形象貌似对立,实则高度统一,他们都是阿来遵照人性和生命本位意识审视人类历史流变的产物。《尘埃落定》因为叙述的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合乎人性和生命标准的历史进程,体现小说意旨的主人公才被塑造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云中记》因为叙述的是一个人类生存普遍偏离人性和生命原初诉求的现代文明时代,体现小说意旨的主人公才被塑造成了一个朝着生命之源跋涉的人物。阿来小说创作慎重审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与人类原初的生命诉求的复杂关联,最终也成就其在丰盈的历史场景中铸造伟岸的生命气象的独特品质。

    2025年02期 v.42;No.12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从自述到共述——论比较文学的主体性经验新认知

    钟义;

    在数字技术与全球化深度交融的时代,比较文学正经历着从文本中心到主体间性、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的范式转型。本文提出“自述”与“共述”作为阐释这一转型的核心概念:“自述”指向文学主体(文本、数字媒介、文化传统等)的自我认知与能量场建构,体现文学通过人类实现的主体性表达;“共述”则表征多元主体在跨文明、跨媒介、跨学科场域中的互动融合,形成虚实交织的意义生产网络。为应对当代比较文学面临的数字化、碎片化、比较危机等挑战,本文通过剖析“自述”向“共述”跃迁的哲学逻辑与实践路径,揭示其作为破解人类中心主义困局、重构文学主体性的关键价值,为比较文论的时代新变革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02期 v.42;No.12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末世·互凝·超越——电影《雪豹》对人类世的回应

    牟欢;

    人类世强调人作为一种地质力量改变着地球的生态和环境,在地质层生产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地层。毋庸置疑,人类处于人类世危机纪元。电影《雪豹》作为一部以人和动物关系为核心的电影,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呈现了人和动物在生命之网上的温柔互凝,并揭示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居间空间,在此,事物的崇高被重新发现,人类可能在人类世幸存的路径也隐藏在其中。因而,电影《雪豹》不仅是西部电影,人类世关于物的崇高感、人类世艺术表达的隐喻性、人类世技术的具身体验等主题也在电影中呈现。

    2025年02期 v.42;No.12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蜂蜜之地》:三重生态美的艺术表达

    胡文滔;谢晓霞;

    生态纪录片《蜂蜜之地》以独特的生态视角、精美的拍摄技术、隐蔽的叙事策略、诗意的风景画面和鲜明的生境变化,呈现了当地养蜂人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外来游牧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国内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影片的纪实特性与叙事策略,但从生态整体主义视域看,该影片具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内涵,并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给观众留下了如何解决生态问题的深层思虑。这一研究发现,为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迪。

    2025年02期 v.42;No.12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钱小华;谢玉萍;

    师范生的数字素养是建设教育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数字化卓越教师、培育数字化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存在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协同培育不力、发展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需要优化实践路径:一是在优化师范生数字素养课程体系中铸牢育人阵地,突出课程育人;二是在完善协同培养机制中拓展育人空间,推进协同育人;三是在构建数字素养智能测评系统中实现精准对标,发挥评价育人。

    2025年02期 v.42;No.125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四川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培养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实施路径研究

    龙正印;卢永雪;

    本研究聚焦四川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对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深入剖析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标准,以阿坝师范学院2024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结合当地教育现状、政策标准,详细阐述了涵盖理论培养、实践锻炼、能力提升、特色塑造及长期培养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实施路径,并提出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及社会层面的协同建议,旨在为提升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提供全面参考。

    2025年02期 v.42;No.125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美育浸润下四川高校音乐专业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周呈穗;

    新时代美育浸润背景下,四川高校音乐专业应努力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开发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品牌特色的音乐美育课程,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美育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美育浸润背景下四川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开发的趋势与必要性,结合四川高校音乐专业的现状,探讨四川高校音乐美育课程开发类别的系统性、关联性与实践性,提出围绕区域文化特色为开发主题的美育理论课程、美育实践课程及美育选修课程的建设策略,旨在为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开发及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路径。

    2025年02期 v.42;No.12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人工智能+教育”语境中“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赵云涛;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师范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同时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常态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挑战。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方法、技术整合、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信息化手段缺失、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智能时代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求,探索“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人工智能+教育”语境中融入智能技术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构建智慧课堂,助力师范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025年02期 v.42;No.125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魏涛;徐茄茂;张建强;李波;杨子松;

    通过梳理文献、政策文件、教师职业要求,本研究分析行业用人需求、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家访谈,构建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两轮专家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23,两轮Kendall’s W分别为0.312、0.337(P<0.001),最终构建3个一级指标(包含知识素养、专业技能、自身品格)、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生物科学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25年02期 v.42;No.125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优质均衡视域下四川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李洪;王亚;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W县为调研对象,探究县域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探究并聚焦校内资源、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提出整合策略,助推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2;No.12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核心素养视域下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王玉霞;卢永雪;王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掌握运动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本文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阿坝州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为促进其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2;No.12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