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晓倩;
《诗经》中多有“于以”句,如“于以采蘩”“于以湘之”等,然前人对其解读,歧说频出。今就各家解说进行归纳,总结前人释义之不足,并借鉴其可取之处,并对“于以”结构提出新的解读方式:认为“于以”结构是一种缩略形式,“于以+动作行为”相当于“于+(何工具/何处所)+以+动作行为”;其中“于”用作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或发生地点,“以”则为连词,置于句中连接“于”字介宾结构和动作行为,“于”所引介的工具或处所往往被省略。
2025年02期 v.42;No.12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高宇;
海德格尔在《论语言的本性及艺术问题》中提出语词思想及其转向,关注了语词如何从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并重新定义其与存在的深层联系。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将语词简化为符号,忽视了其作为存在指示的本真功能,这导致了对现实意义和人的存在归属感的误解。于此提出,语词真正的意义在于其能够显现存在的生成过程,并将其指向性重新定位为一种神圣的邀请,呼吁人类尊重并重新理解存在的本性。对海德格尔晚期语言哲学的如此探索,揭示了语词思想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语言与存在关系中的学术价值。
2025年02期 v.42;No.125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洪晴;
丁玲的《杜晚香》经历了从“不时鲜”到“时鲜”的转变过程,成为丁玲晚年思想和文学创作研究一个绕不开的节点,是由时代语境、叙事文体、期待视野、文学思潮这四个纬度的错位对话共同协力促成的。《杜晚香》接受视角的错位,本身亦折射出文学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对《杜晚香》接受史的梳理,可以窥视这部作品在不同时段、不同语境下解读视角的变化与差异,进而透视文学知识、社会文化、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2025年02期 v.42;No.12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尤作勇;李华;
阿来小说最基本的价值理念、生命视野和创作思路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连贯性。阿来在《尘埃落定》和《云中记》中分别刻写了一个历史顺行者形象和一个时代逆行者形象。两个人物形象貌似对立,实则高度统一,他们都是阿来遵照人性和生命本位意识审视人类历史流变的产物。《尘埃落定》因为叙述的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合乎人性和生命标准的历史进程,体现小说意旨的主人公才被塑造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云中记》因为叙述的是一个人类生存普遍偏离人性和生命原初诉求的现代文明时代,体现小说意旨的主人公才被塑造成了一个朝着生命之源跋涉的人物。阿来小说创作慎重审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与人类原初的生命诉求的复杂关联,最终也成就其在丰盈的历史场景中铸造伟岸的生命气象的独特品质。
2025年02期 v.42;No.12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钟义;
在数字技术与全球化深度交融的时代,比较文学正经历着从文本中心到主体间性、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的范式转型。本文提出“自述”与“共述”作为阐释这一转型的核心概念:“自述”指向文学主体(文本、数字媒介、文化传统等)的自我认知与能量场建构,体现文学通过人类实现的主体性表达;“共述”则表征多元主体在跨文明、跨媒介、跨学科场域中的互动融合,形成虚实交织的意义生产网络。为应对当代比较文学面临的数字化、碎片化、比较危机等挑战,本文通过剖析“自述”向“共述”跃迁的哲学逻辑与实践路径,揭示其作为破解人类中心主义困局、重构文学主体性的关键价值,为比较文论的时代新变革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02期 v.42;No.12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牟欢;
人类世强调人作为一种地质力量改变着地球的生态和环境,在地质层生产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地层。毋庸置疑,人类处于人类世危机纪元。电影《雪豹》作为一部以人和动物关系为核心的电影,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呈现了人和动物在生命之网上的温柔互凝,并揭示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居间空间,在此,事物的崇高被重新发现,人类可能在人类世幸存的路径也隐藏在其中。因而,电影《雪豹》不仅是西部电影,人类世关于物的崇高感、人类世艺术表达的隐喻性、人类世技术的具身体验等主题也在电影中呈现。
2025年02期 v.42;No.12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胡文滔;谢晓霞;
生态纪录片《蜂蜜之地》以独特的生态视角、精美的拍摄技术、隐蔽的叙事策略、诗意的风景画面和鲜明的生境变化,呈现了当地养蜂人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外来游牧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国内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影片的纪实特性与叙事策略,但从生态整体主义视域看,该影片具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内涵,并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给观众留下了如何解决生态问题的深层思虑。这一研究发现,为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迪。
2025年02期 v.42;No.12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